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写作的方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




一、 正确审题立意

  动笔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立意,因为审题立意正确,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而一部分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匆匆看题,不明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审题立意不过关,便草率作文,使得作文出现:

1)观点基本正确,但认识不深刻,浮于表面。
2)观点一半对,一半又不对,部分偏题。
3)观点完全错误,或完全离题,顾左右而言他。

  例如2003年的高级华文考试,作文第三题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好老师》。这个题目,以下两种写法都会被接受:
1)描述一位你心目中特别指定的好老师(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2)说明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以记叙和论说为主)

  但是,却有考生不作深入的判断,一位所有“教”自己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结果,出现了以“爷爷”、“爸爸”、“妈妈”等亲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作文。这样的审题结果,除了表达上或许可以照旧打分以外,内容恐怕最高不会超过2下等级。
  
  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学生:
1)只看到材料中的某句话便作文章,使审题出现偏差;
2)不看清题目的真正意图,以致改变话题的题意;
3)另起炉灶,南辕北辙,以致完全离题。

  为了防止类似的毛病,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四个“什么”:
1)作文的材料说了什么?
2)材料和题目的主旨是什么?
3)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4)我的立意是什么?

  如果这四层意思都明白了,弄懂了,心中都有数了,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动笔作文。这道工序要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话题的实质,使立意正确。虽然审题过关了,但大多数作文还是流于平淡,落于俗套,没有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好,可以从几个角度开掘出去:
3)前人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
4)前人虽有言,再换角度发;
5)前人虽有发,反其意而发;
6)前人虽有发,再剥三层皮。扣住材料来表现主题,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老师可以用模拟试题中的作文题,让学生口头谈自己的立意,老师发现错误或不当之处,就可及时加以纠正。

  我们还是以刚才那道题目为例。从题目的要求来看,只要说明/描叙好老师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材料的范围很广,似乎什么都可以写,考生就很容易写得杂乱,浮于表面,主题收不拢;而题目的意图却是希望考生面对自己熟悉的老师时,他是如何取舍好和坏的,又是如何设定自己的标准的。为此考生的作文角度尤其重要,他可以大题小做,找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比如谈“上课”,这位好老师如何的与别人不同;比如谈“下课后”,这位好老师如何与学生交流;比如谈“人格修养”上,这位好老师如何感染学生;比如谈“为人处事”,这位好老师曾经有过什么样令人难忘的表现;等等等。可惜有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永远都停留在对一般老师的描述上,思考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举例不够新颖,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例。我们一定要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阶段和要求,来选择我所需要的那部分。作文就像挖一口深井,我们得把它挖深、挖透。


二、 恰切选材、剪材

  选材犹如做衣服,选用什么颜色、质地的布料、剪成怎样的款式,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在浩如烟海的材料面前,到底选用哪些,大前提首先是与话题有关的;其次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再次是比较典型的,最好是有时代特点的,如焦点、热点问题;最后要尽量选那些涉及面较广泛的,(不要总是局限在学生和学校的范围内,)从家庭到集体乃至国家;从古到今,从新加坡到外国;从生活到政治、商贸、军事和外交,等等,这些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纳入我们作文的视野,而且说得具体一点,以避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的现象,避免使用虚假的、雷同的、抄袭的材料,以致形成一种可拍的定势思维。

  当然,材料选得新颖、独特、有代表性,文章就可能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因为材料是最能反映观点的。材料选得恰当,就可以充分说明文章的观点;反之,材料就证明不了观点或者不能全面地阐述中心。为了使作文有好材料,平时可以采取各种途径来获得:


1)多阅读报刊杂志,看影视媒体的文化节目,关心国内外大事;
2)做生活的有心人,耳闻目睹,积累自己生活中的素材,“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
3)多观察,多思考,揣摩材料背后所引发的意义和所包含的哲理。
4)同一则材料,设想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用来阐明哪些不同的观点。

  这样我们就能将自己掌握的材料用活、用对,用得恰倒好处。
  

三、 巧妙布局谋篇

  选材、剪材都完成了,还得想方设法把它们串联起来,放在恰切的位置上,使松散的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这时就必须巧妙布局谋篇。

  考生往往不太注意这一点,对题目不作深入思考;开头、结尾不精彩,中间的排布不合理;段与段的衔接也不够连贯;文章条理性不强,结构也就不紧凑不完整,这样就会使文章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主题也不会很突出。

  一篇好文章一定要讲究如何突出主题,如何使开头、结尾显得精彩,使中间的排布较为合理,如何使段与段、层与层相连贯,使整个文章也表现出井然有序、结构完整的特点来。显而易见,不同的体裁对内容的安排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相通的。


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开头要极其精彩,要像凤头一样,引人入胜。三言两语,以简短的话语很快切入话题,先声夺人;切忌拖沓冗长,绕了半天圈子,才说到话题。为了精彩,可以引用诗句、名言入题;可以用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格来点缀;可以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总之是让老师尽快明白你的写作意图,愿意愉快地阅读下去。

  第二,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最重要的,它应该像猪肚,能容纳许多事例和道理。因此要考虑哪些材料、哪些道理该放置何处,中间怎样过度,连缀起来,更能体现中心等问题;同时还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来考虑。在段落的安排上,要尽量注意材料的详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等问题,议论文每段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不出现头重脚轻或脚重头轻的情况;总体照应,巧妙过渡,使文章的结构匀称,看起来象模象样。为了把中间部分垫厚实,达到主题深刻透彻的目的,议论文的段落之间可以如此安排:

1)从原因说到结果,或从结果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
2)从个别事例分析一般规律,或从一般规律剖析特殊例子。
3)从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4)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使主题得以论证。 
5)围绕一个观点,同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这样的文章一定能将主题挖深挖透,使内容丰富。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三段式: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一段特长。可以将中间部分分成几段来写,让人一目了然,明白你的写作意图和重点所在就行。

  第三,作文的结尾,要象豹尾,适可而止;我们可以像音乐家的指挥棒,戛然而止,也可以前呼后应,可以总结发出号召,可以引申点拨卒章显志,还可以补充说明;凡此种种,只要合适,皆可为我所用。我们可以仿写典范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如《风景谈》、《故都的秋》、《天山景物记》、《我的空中楼阁》、《春》、《荷塘月色》,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富有特色,仿写它们,一定会大有收获。(这些文章网络上都可以轻易的找到,在搜索栏键入相关题目即可)


四、 行文准确流畅自然

  有些作文语言平铺直叙,或累赘冗长,或枯燥乏味,或言之无物,这都不是好的语言。在行文上,首先应力求准确,文句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再追求流畅自然的风格。做到文通字顺,语言自然而不做作,且简明连贯得体;描写具体而形象,叙事简洁生动,议论雄辩有力,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语言。当然,在通顺的基础上,能文采飞扬,如行云如流水,就更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选辑自广州市育才中学:周冬莲《高考话题作文反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