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运用论述技巧,以理服人。-唐佑彬老师



星期五周报:819期
(18-07-2008—24-07-2008)

唐佑彬老师/淡马锡初院

热门话题写作:技巧总结(4之4)


引言:

  报章报道这类议论文,是让同学针对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文章的结构好比“骨架”,而说明看法的部分如同文章的“肉”。在组织文章结构后,要有能够撑起全文的观点,要做到这点,就要懂得在文章中说理。

  本期,唐佑彬老师介绍“重新表述”和“略加评论”这两种论述观点的技巧,帮助同学写出具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运用论述技巧,以理服人。

(四之四)



为什么要“重新表述”?

说明一

  重新表述在学习策略研究中历来被重视。重新表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思路,形成初步构想。

  每一则报章报道都要求我们抓住材料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我们应该能够把握住这些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倾向。不可以管它什么报道,都是原文照抄,而应该抓住关键内容,做适合自己做的文章。

  今年3月,一个17岁中四学生和老师顶撞的事件曾经闹的满城风雨。如果我们拿这则报道作为作文题,我们在文章的总启部分应该如何重新表述?

  下面是两个同学的重新表述:

例1:

  报章报道,一名17岁的中四学生因为在上课时听mp3播放机,被老师没收其播放机后辱骂老师,被老师控上法庭。

  人们常常认为学生是弱势群体,只有学生和家长告老师的状――老师也可以告学生啊!老师同样是人,老师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

例2:

 报章报道,一名17岁中四学生用粗话辱骂女老师被控,1月13日在法庭认罪时,法官要他写信给老师,向老师道歉。对此,你有何看法?

  法官是否把写道歉信当成了对学生的惩罚――我们社会上有太多的这种把做分内的事情当作惩罚的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分内事,按道理该做的事就越来越没有人敢于去做了。社会就是这么世风日下的啊!什么是惩罚?惩罚是让你受损失,让你付出一定的代价,就是想办法让你知耻。比如,挨鞭是惩罚,公布姓名是惩罚,但是道歉绝对不能等同于惩罚。

  重新表述很重要,尤其是在表现文章的个性特征方面。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同学不同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感受和看法,有自己个性特征。


为什么要“略加评论”?

说明二

  既然主体部分还会展开论述,在总启部分的略加评论有什么意义?

  总启部分的的略加评论实际上有一个定向的作用,也就是给全文的论述定下一个基调,也让接下来作者提出自己明确观点显得自然顺畅。

  我们来看针对呼叮政府禁烧冥纸的言论的例文开头:

  近来,许多人士出于环保的理由,认为烧冥纸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空气,在报章呼吁政府禁烧冥纸。指责烧冥纸污染空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集中烧冥纸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以此作为禁烧冥纸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我不敢苟 同。(这里的略加评论就为全文的论述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

说明三

  对于初学写此类文章的同学,如何安排文章主体一(分析问题)和主体二(提出应对措施)?

  一般来讲,这两大块根据报章报道类型的不同,在文章中会有不同的比重。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详一略,或者二中选一,也可以两大块在文章
中平分秋色。

  一般来讲,丑的、恶的、消极的、不良的现象行为类,既要分析也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电话行窃);

  一些积极的、可喜的现象行为,主要是分析其意义(比如前教育部长选择北烁学生的画作作为送给朋友的贺年卡,政府申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言论观点类主要是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类;而措施规定类一般是就它的合理性做一些探讨,合理则主要是分析其合理性何在,而不合理呢,既要分析原因,也要提出一些具体的举措来应对因为不合理而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问题。

2008年7月13日星期日

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唐佑彬老师)

 

星期五周报:818期
(11-07-2008—17-07-2008)
唐佑彬老师/淡马锡初院
热门话题写作:技巧总结(4之3)


引言:

  要写好议论文,文章结构是否严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一期,韩老师说明了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本期介绍报章报道的基本模块,帮助同学组织文章结构。

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
(四之三)

  报章报道的基本模块,最简单地说,体现的是文章的段落安排,是属于文章的结构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模块,文章就会显得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有很强的层次感。
 

基本模块

总起:

简单概括报道材料(重新表述)
略加评论
提出看法或意见(明确的一句话)

主体(一)
提出问题展开分析(1)(2)(3)

过渡句段


主体(二)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措施及对策


结论:
回应报道结合全文作结论


总起:

  总起就是从一个总揽全局的角度开始全篇文章。一般文章的总起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用自己的话,根据自己的需要,简单概括一下报道的材料;然后对材料中的核心问题加以简单的评述;最后用一句话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主体: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文章的重点突出与否,论述是否深刻,都是通过主体部分体现出来的。这两大块可以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你的文章侧重在分析问题,就可以只选择写主体(一);如果你的文章侧重在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之类,就可以只选择写主体(二);当然,对于有的报章报道材料,你既能够很好地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也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那你就可以选择两个主体部分都写。

  要注意的是,无论你选择哪一个主体部分,都需要有基本的2一3个层次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条理混乱,空话连篇。另外,也要注意学会基本的分类,有时候,你分开来写的三个层次的内容,可能原本就是同一个类别的内容。

过渡句段:

  也许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初学写作报章报道,在思路的连贯性和安排段落之间的关系上面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有适当的过渡句段,可以使文章显得连贯顺畅,条理清晰。

  过渡就是在承接上文论述的基础之上,自然地转到下文要论述的重点,使文章内在的思路连贯,不至于显得突兀。要注意的是,过渡可以用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可以用在两个主体部分之间。

  对于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7岁这则报道所写的例文,文章在先论述以下观点之后,如何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呢?

先前的观点: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全球性的问题,老年人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可以使社会继续得到良好的发展;

过渡句:
  社会需要老人们继续贡献自己的才智,而一定年龄的老人们到底能不能继续工作呢?

  在探讨了老年人能够继续工作的可能性以后,要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也应该有一个过渡段:

  所以,对于政府的讨论和将来的决策,我们应该举双手赞成。老人们更应该抛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这样,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又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才能,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承接上文的核心思想)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条件容许,老人们当然可以选择不要继续出来做工,而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样说来,受政府决策影响最大的,就应该是那些雇主以及那些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的老人。对于他们,我认为将要做出决策的有关部门应该审慎考虑。

  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段,起到承接上文(政府对决策的考量有它的必要性也有它的可能性)和自然地转入下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的作用,使文章结构连贯而紧凑,思路清晰而又条理分明。

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求回应报章报道之事件,结合自己的论证作出结论。回应会使得文章整体结构紧凑,显得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做结论有多种方式,可以警告、劝诫,也可以呼吁、希望,甚至可以再次重申自己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同学们可以灵活处理。



2008年7月6日星期日

找出核心问题,确立自身观点(唐佑彬老师)

星期五周报:817

04-07-2008—10-07-2008

唐佑彬老师/淡马锡初院

热门话题写作:技巧总结(42

引言:

  要写好报章报道这类议论文,审题和立意非常重要,但首先要对题目有所了解,

掌握题目类别,下笔就容易了。上一期,韩老师分析了报章报道题目的其中两类,

即:措施或规定以及现象或行为。本期详谈第三类题目:言论或观点类,以及审题和

立意的方法。

找出核心问题

确立自身观点

第三类:言论或观点

属于言论或者观点类的课题包括:有人在报章上吵得沸沸扬扬,呼吁政府采取措施禁烧冥纸的言论;有人在报章上发牢骚说还是养女防老;许多人认为新加坡人最“怕输”等等。

应当考虑的问题

  对于这类课题,在动笔之前,也应该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 什么样的言论或观点,

2. 发言者现实依据何在7

3. 这样的言论或观点是否带有(不)合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 这样的言论或观点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如果是负面的影响该如何消除?

分析合理与否

  关于以上所列公众向政府呼吁禁烧冥纸的言论的报道,结合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分析:

1.烧冥纸污染了空气,破坏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誉;一些罹患呼吸道疾病的人痛苦万分,也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

2合理性:

  的确污染了局部一时的空气,也丑化了局部一时的环境;

  不合理性:

  烧冥纸属于华人的一种传统习俗,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宗教活动,在尊重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新加坡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a. 听任这种言论肆意蔓延,势必会对人们的精神、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种族、文化、宗教方面的一些列问题;

  b. 承认有害,但两害相较取其轻。政府可以设定时间和规划地点甚至特设建筑场所供人们烧冥纸。

如何审题与立意?

  报章报道提供的材料就是作文题,下笔之前首先就要审视这个作文题,弄不好就会离题太远。

找出问题核心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例子:

  据报章报道,一名少年在法庭被控伤人,法官判定少年的家长必须罚款。写出你对这则新闻的感想。

  这个材料,涉及到少年、法官、少年的父母等几个方面,到底谁是材料陈述的主要方面,谁是我们必须针对的主要对象?

  经过认真地思考和辨别,我们会发现,材料的核心是法官的判决。所以,能够抓住材料的主要方面(法官)和核心问题(判父母必需罚款),继而针对主要方面和核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才不至于偏离题意。(有的同学在文章中过多谈及青少年应该加强个人修养,不打架斗殴;也有的同学在文章中单纯责怪父母没有多管教孩子等等,这些都可以论及,但都不是材料的重点。)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据报章报道,一名中学生在巴士上因为劝两名青年不要吸烟而被痛打,车上的搭客竟袖手旁观,没加以阻止。试写出你对这则新闻的感想。

  同样,这则材料涉及到两名吸烟的青年、被打的中学生,还有车上的搭客等几个方面,而材料的主要方面是车上的搭客,材料的核心问题就是他们没有阻止这两位青年殴打学生。

小结:审题与立意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报章报道的审题与立意,首先就是要看报道材料涉及哪些方面,然后再看看哪个方面是主要方面,区别出核心问题。这样就完成了审题。

  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主要方面和核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确立自己的看法,这样,文章的“意”就能够确’立了。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给题目归类理清思路(唐佑彬老师)



星期五周报:816期
(17-06-2008—03-07-2008)

唐佑彬老师/淡马锡初院

热门话题写作:技巧总结(4之1)

给题目归类理清思路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报章热门话题写作能力,《星期5周报》今年初以来刊登了十大课题的中英双料提示和参考范文。本期起,唐佑彬老师将总结写作技巧,内容分四个部分刊登。

第1部分:详细论述其中两大类题目,即:措施或规定类、现象或行为类。
第2部分:论述第三大类题目(言论或观点类)以、及如何审题和立意。
第3部分: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
第4部分:重新表述和略加评论的作用。

引言:


  只要同学们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一个人一生中几个关键阶段的考试,都是选拔性的考试,而议论文的写作向来是考察的重点,它非常利于选拔有见识有头脑的人才。一篇议论文,作者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思考能力、判断辨别能力等等都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针对报章报道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也是属于议论文的一种,训练自己写作这一类文体,对于培养自己的见识和头脑是大有帮助的。


  近年来所有的报章报道的题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把报章报道分为这样的三个类别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同学们写作。按以下的分类法,可以更容易地开始进行审题和立意,从而确定我们写作的内容。因为针对这三个类别的话题,我们可以选择思考的不同问题和方向,确定我们写作的重点,这样,从文章内容上来讲,就不至于空泛、单薄、不着边际。

第一类:措施或规定

  比如政府颁布在公共场所实施禁烟令、政府计划在2012年通过立法,规定雇主继续聘用年长员工,并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67岁等等,这些涉及政府或者某些单位或部门的规定或者措施的,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对于这一类题目,在动笔之前,至少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 这个措施或规定是什么?
2. 这个措施或规定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出来? 或者说政府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
3. 这个措施或规定可以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4. 这项措施或者规定会带来怎样的利与弊?(如果是弊,该怎样解决?)


  对于政府准备将国人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的报道,针对以上的四个问题,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分析:

1. 将国人的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2岁提高到67岁;
2. 因为全球人口老化的时代悄然来临(需要老人出来做工,否则就可能成为国家或者家庭的负担);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技术的完善成熟(许多老 人能够出来做工);
3. 不尽周全,因为有经济情况较差而身体状况也不好的老人(政府在医疗上应该给予这一类人一定的照顾);
4. 利在对社会国家的发展有益,弊在无法照顾到少部分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第二类:现象或行为

  社会现象或者一些集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属于这一类。比如校霸在校园内欺负同学的现象有增无减,比如很多新加坡人常把“好过没有”挂在嘴边,再比如,有一所学校的训律主任为了惩罚乱丢垃圾的同学,竟让学生穿着大大的黑色的塑料袋在学校示众等等。

  对于这一类题目,在动笔之前,应弄清楚几个问题:

1. 如果是一种群体现象:什么样的群体?为什么在这样的群体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如果是(值得肯定的,该如何去认识 它,)丑恶现象,该如何避免?

2. 如果是一种个体行为:什么样的个体?为什么这样的个体会选择这样的行为? 这种行为背后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心理?如果是(值得肯定的,该如何去认 识它?)不良行为,该如何纠正?

  关于以上训律主任惩罚乱丢垃圾学生的报道,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 它属于一种个体行为,这个个体是学校的训律主任;
2. 学校的训律主任的角色很重要,他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乃至道德品质的培养;
3. 他在滥用学校赋予他惩罚学生的职权,他认为惩罚可以解决问题;
4. 这种行为表现出他对学生的不尊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5.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不正确的;应该以教育为主,充分尊重学生。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中学生写作文:
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李来兴老师整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走出不会开头的困境?

1。先要认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开头,力争写出有水平的开头。
2。要学会开头的方法。


  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有一天拿起擅长写小说的伊凡诺夫的小说,原想仔细地阅读,但打开书,只见开头这么写着:

  “在西伯利亚是不长棕榈的。”

  勃洛克叹息道:“这是谁都知道的事。”他立刻感到兴味索然,扔下书不读了。

  同学们,你看,开头重要吗?

  我们来看一些好的开头例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留恋的往事。我做过一件事,即新奇又有趣,说出来能让人大吃一惊。那就是烤蚱蜢吃。《烤蚱蜢》

  这开头一共有三层,非常有吸引力:

1。用一句概括性(generality)的话开始。
2。随后用话加以铺衬(narrate in detail )。
3。最后点出事情的名称。


  
  哥哥,多么亲切的称呼呀!每当我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和他的哥哥手牵手在路上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别人的哥哥在辅导自己的弟弟妹妹学习的时候;每当别的小朋友叫哥哥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你--和蔼可亲的哥哥。《怀念你,哥哥》

  这个开头,用一个排比句(parallelism),抒发 (express)了一种浓烈的
感情,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

  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好开头,不是吗?那么,大家一定都很心急,究竟开头的方法有哪些呢?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

  一般可见的开头写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

一)点题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法(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二)悬念头(reader involvement in a piece of literature)。
三)景物头(scenery)。
四)细节头(details)。
五)引证头(quote or cite as proof or evidence)。
六)议论头(comment)


一) 点题头
  指文章的开头要紧扣题目,略作解释的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法(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这是作文常用的、有效的方法。

1)古城开封是北宋王朝的国都,开封的龙亭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暑假,我有幸和妈妈一起游览了龙亭。《龙亭游记》

2)正月十五闹元宵,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是我家乡博山的老传统了。大人们说今年元宵灯节格外热闹。十五这天,吃过晚饭,我就和妈妈一起出外观灯。《观灯》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H3/c2)

4)凡是到过长沙的,谁不知道有座岳麓山?游过岳麓山的,谁不记得爱晚亭呢?
  爱晚亭的名字是这么美,这么雅,这么富有诗意,使人一见便会联想起杜牧的诗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爱晚亭的名字是不是因为杜牧的诗而起的,那就  不可考证了。(谢冰莹《爱晚亭》)

5)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过它。(鲁彦《雪》)

6)我给信一位文坛宿将,我说:“您问我在家干什么,我在家里,是生活在文学的天堂,终日和当年的才子为伴,我在读我手边的几本文学家传记。”(徐钟珮《书中情趣》)

  这种先破题的方法,用途挺广泛。如:

  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主要人物叙起;写事是文章,就抓住主要事件开头,只要扣住题目就行了。不过,破题应灵活些,不是说,凡是作文,第一句话就要扣题目下笔,而是说,开头部分应尽快地进入题目。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都不是死板地解释题目,而是从相关的地点或风俗先写起来的。这也是先破题的好方式。

  其他的例子:

7)威尼斯的的小艇大约有二三十尺长,又狭又深,有一点像美洲的独木舟。船头和船梢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不过弯曲部分稍稍有些变化罢了。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

8)我沿着街道走……为了一个衰老的乞丐,我停了脚步。(屠格涅夫《乞丐》)


9)在我所有儿时的回忆里,除了那温暖的家庭,除了我的本乡,那是横贯着一条急水的河,像一个快乐的姑娘,我们常常在她岸边玩的;是呀,在我所有可爱的故乡美景--十分温柔地向我微笑的美景的回忆里,总是耸立着那条庞大的瘦骨嶙峋的孛尔忒畜--我家的老牛。(潘林《老牛》)

10)我有一只安戈兰地方出产的猫,是一位姑母遗传给我的。这只猫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蠢畜生。瞧,这就是它向我讲的故事,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它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边讲的。(左拉《猫的天堂》4b/c21)

11)辛亥革命,家中避兵南下,在天津等船不得;滕井丰八博士劝往日本住了二年多。彼时结邻京都吉田山边的共五家。董授经康先生住山顶,罗雪堂振玉先生住山脚,其他三家全在山腰。吾家居中,罗子经先生是左邻,右邻隔三四家,便是静安先生家了。 (龙峨精灵《观堂别传》)

12)1935年10月5日下午,天气很阴沉,我在金陵大学北大楼朝北的一间教室里,在听季刚老师讲《诗经》。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兴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意纷陈,深受教益。可是老师讲书,也并非完全从学术角度着眼,而每用以借古讽今,批评时政,针砭时弊。这一天,他正讲…… (程千帆《忆黄季刚老师》)

13)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差不多。他的头又瘦又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就要爆炸。头发好象要披散下来,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晨把脸刮干净,总算有所修整了。他脸上七褶八皱,颧骨高高突起,双腮深深陷入,两眼瞪住你,跟烧红了的小煤块一样--这一切,都高踞在比常人长半倍的脖颈之上;那清瘦的身躯,硬邦邦,直挺挺,恰似一条钢棍。(温源宁《吴宓先生》)

14)我最初认识达夫先生,是在广州,时间是民国十五年冬天。(钟敬文《忆达夫先生》)

15)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16)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那也不碍事,只要你要受得住。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诅咒也是多余的,正如诅咒地狱是多余的。巴黎,软绵绵的巴黎,只要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17)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18)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他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成了。(许地山《落花生》H1a/c2)

19)在许多果品里,我最爱落花生。这并不仅仅因为它价钱贱、好吃,而实在因为落花生这种植物,有许多可贵的德性,可以让我们深思,可以从它得到许多启示。(梁容若《落花生的性格》)

20)我正在这里,埋头埋脑做我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头“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篇,忽然接到夏浮筠的信,说他父亲穗卿先生死了。(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

21)又是初夏时节了。街上的水果店内,一处处都陈列着黄得可爱的枇杷。贪吃水果的我,每逢走到枇杷摊畔的时候,喉咙总要觉得痒起来的样子;但是两手向一空如洗的袋中按着时,又不免沉寂的叹了一口气,只能把口里的唾液,向肚皮里倒咽下去,作个聊以过瘾。(王以仁《枇杷》)

22)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伟大。登山铁道、森林、云海、日出、晚霞五者,确是阿里山的特色,可称为“阿里山五奇”。 (杨一峰《阿里山五奇》)

23)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雨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张秀亚《父与女》H4/24改为《一条黑色的围巾》)


24)我有一座正方形的台钟。这是我今年生日时,爸爸买给我的礼物。(《我们一起前进》1a/c1)

25)最近,我国政府指出,如果国人的用水量继续保持每年百分之六的增长率,水供一旦短缺,可能导致全岛性的制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开源靠政府,节流靠大家》3a/c28)

26)有人问我:“你爸爸怎么样?”我只能皱皱眉头叹口气。要是让我像老师批作业那样,给爸爸打个分,那还很为难呢。
   还是让我说几件事吧!《我的爸爸》


二)悬念头(reader involvement in a piece of literature):

  开头用一定的方法,制造一个疑团,将读者的心思(state of mind ; mood)、意念(idea;thought)悬吊起来,使别人产生弄清底细的愿望,吸引别人读下去。这是一种较好的开头方法。

  有两种制造悬念的办法:


  1、通过设问、抒情、议论等手法制造疑团,然后再逐步把疑团解释清楚。如:

1)爸爸这个亲切的称呼,同学们每天不知要叫多少次,可是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喊“爸爸”。 《我和爸爸》


  2、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先叙述结果,再倒叙起因和过程等。如:


2)“总学长打架了。”
  “总学长被警察带走了。”
  消息随着早晨的风吹遍了校园,吹进了每个人的耳朵。总学长是中四二班的李大明,全校有名的好学生。“他鼻子流血,同他打架的人,鼻子也流血。”早晨上学的同学这么说,他们是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李大明被押往派出所去了。消息越传越多,整个学校也突然热闹了。《我的同桌》


  这样的开头会让读者留下一个疑团(doubts and suspicions):究竟发生了
什么事?他们的心被悬起来了,产生了追根究底的心理,急想读下去解决心里的疑团。不过,当悬念已创造出来后,便要认真的写好释疑的部分,不然,就会使读者感到作者在故弄玄虚,玩弄技巧,那就比不用悬念还糟了。


3)假如您拿一张白水台的照片给朋友们看,他们一定会说道:“好大的一条瀑布!”但仔细地审察以后,就会发生一个问题:“怎么?人竟可以站在气势汹涛的瀑布中而不被冲去?”(李霖灿《白水台凝水奇观》)

4)方方是机器人。黄大夫在它的电脑中输入了一些医学知识。有一天,方方突然不翼而飞了。(《机器人出诊》1a/c18)

5)爸爸,现在已是凌晨两点,您可知道女儿已经站在门边好一会儿了?回想起白天发生的那一场“内战”,我心里好伤心、好难过。(《说声对不起》2a/c2)

6)“天哪!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了,我依然无法入睡。想起大华今早那紧张、失望的神情,我的良心就不断地谴责自己。(《我该怎么办》2a/c15)

7)一艘轮船从西班牙的巴塞洛那起航,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在二等舱里,坐着几个富有的欧洲旅客。其中却有一个约十一岁的少年,面容憔悴,衣衫破烂。他避开人群,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用憎恨的眼光望着人们。(《爱国少年》3a/c8)

8)著名的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次参加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当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像这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考生,苏林教授还是第一次碰到呢。可是复试时,陈伊玲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考试》3b/c23)

9)一个曾经到处流浪的小叫化子,竟然威为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当王欣开始向我讲述他那段不平凡的遭遇时,话还没说出口,他就已经激动得热泪满眶。多少往事又涌上他的心头…… (《不平凡的遭遇》H1a/c4)


10)突然间收到一个小小的邮包,我轻轻地打开一看,不禁怔住了。这不是磊磊珍藏的雨花石吗?难道她把它送给我了吗?她不再埋怨我了吗?我感到疑惑……(《雨花石》H4/c4)


三)景物头

  在作文的开头先描写(describe)景物(scenery),然后再叙述(narrate)作为文章主体(principal part) 的人物或事件。这也是常见的开头方法。

  开头的景物应该要和文章的叙述内容紧密关联的,不是为了卖弄,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用描写景物开头,一定要想清楚写什么景物?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人物吗?是为了渲染(exaggerate)环境?为了制造气氛?还是为了暗示中心思想?如果开头的景物描写和主体内容无关,那么,这个开头便是多余的了。

1)春天,花园的花都开了,她们争芳斗艳。牡丹花说:“我是花中之王,谁也比不上我娇美。”玫瑰听了,连忙放出诱人的香味,反驳说:“哼,你说你娇美,还没有我妩媚,芳香呢!”……然而,我却不去歌颂、赞美她们,我要歌颂、赞美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朵最鲜艳的花。《一朵最鲜艳的“小红花”》


  作者用拟人(personification)的手法写景物,目的在衬托(serve as a foil to, ie.,in the play,a wicked uncle acts as a foil to the noble prince.)人。

2)每当晴天,晚上七点左右,在枯寂的地平线上,便有排成一直线的三颗星儿现出来;中央的一颗星儿,发着赤光。
一看见这三颗星儿,我不由得想起已死的母亲。(吉田弦二朗《思母》)

3)我的第一个动作是走近窗户。窗户非常高,我举起手来也难摸到。这是开在五英尺厚的墙壁上的长方形的横窗,有一层铁格子和两层窗格。从窗里看出去,十二码以外便是堡垒的极厚的外墙,顶上的灰色岗亭也看得见。只有向上面看,才可以看见一线蓝天。(克鲁包特金《牢狱生活》)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5)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岁是暮了。(缪崇群《守岁烛》)

6)月色朦胧,星儿稀疏,风儿挟着夜的深沉,悄悄地钻进窗口。在这样的夜色里,台灯发出柔和的光芒,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桌上放着一张洁白的卡片,上面写着“祝你前程似锦”。我不禁又回忆起发生在我和她之间的一些往事…… (《忘不了她》2b/23)

7)在朦胧的、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凝固了。骤然的一声大哭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种预感像电流般触动了我混乱的心境,我不愿它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华儿,你爷爷……”妈妈泪流满面,我可从来没有见过她这样的悲伤啊。 (《泪,流在心里》H3/c24)



四)细节头

  所谓细节(details),就是文章里的最小的构成(constitute)细胞。这里是指文章的开头是以细节描写开始的。它或许是人物的富有特色的动作,或者是几句精彩的对话等,这也是记述性的文章较多见的开头方法。

  细节描写式的开头有许多种,常见的有景物细节人物细节两大类。在人物细节的开头中,一般有开头用人物对话或人物动作两种。

  例如:

1)弟弟左手拿块米糕往嘴里塞,右手拎着书包带子,把书包在空中抡个半圈,往肩上一甩。蹦蹦跳跳,往学校的方向跑了一段路。突然他停住脚步,装着系鞋带,猫腰、侧脸,朝家里看看,见门口没人,撒鸭子朝另一个方向跑了。
  这鬼头,一定是逃学了。《我的弟弟》

  这个开头写的是弟弟出门的动作,写出了弟弟的着急、活泼、机灵。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夜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景物细节的开头。

3)默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的散布在那里。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鸣鸣的响。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候。马路两旁永夜不息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郁达夫《立秋之夜》)

4)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荫路行走,我的狗在我的前面。
  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屠格涅夫《麻雀》)

5)一片片的树叶从草地边那棵大橡树落下来,从一切树木落下来。
  橡树的一枝高出了其余的,它末梢上黏着两片树叶。
   “不是平常那样的天时了,”一片树叶对另一片树叶说道。
   “对啦,”那另一片树叶回答道,“今夜我们中间有这么许多落掉了,差不多只有我们这几片留在枝头。”
   “你是无法知道下一次有谁死掉的,”…………(萨尔丹《离枝之前》)

6)黄昏时候,大块的湿雪在街灯的四周懒懒地打旋;屋顶上,马背上,肩上,帽上,也盖着薄层的湿雪。赶雪车的马夫郁那卜太伯浑身都是白的,像个鬼一样。他坐在车厢上,动也不动,身子尽量向前弯;很像就是绝大的雪块压在他身上,他也未必肯动手抖去似的。(契诃夫《苦恼》)

7)34年6月某日,我和几位朋友跑警报到了丽泽门外的白石洞。天气很热,洞里人很多,又潮湿,我们便站在洞口纳凉。人丛中有位陌生的长者,道貌岸然,面容非常清秀,下唇挂着一撮稀疏花白的长须,头略略的有点儿秃,两目炯炯有光,身上穿着一套湖色的中国式的短褂裤,右手拿着一顶衡阳草帽代扇,左手握着一根黑色漆手杖,他像鹤立鸡群,飘逸洒脱地站在那里和朋友们谈话,脸上频频露出和蔼的微笑。
   “这是哪里来的这么一位长者,…… (熊佛西《人物印象(柳亚子)》)

8)她坐在檐前,微微的雨丝飘摇下来,多半聚在她脸庞底皱纹上头,她一点也不理会,尽管收拾她底筐子。
  在她底筐子里有很美丽的零翦绸缎;也有很粗陋的麻头、布尾。她从没有理会雨丝在她头、面、身体之上乱扑;只提防着筐里那些好看的材料沾湿了。(落华生《补破衣底老妇人》)

9)一双破皮鞋、一顶旧礼帽、一撮短胡子、一根细拐杖、一套不合身的服装,加上八字脚的台步,这就是卓别林在影片中所塑造的差利形象。差利是一个被人轻视、欺侮的小人物。卓别林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制造各种笑料,给人们带来欢乐。在默片时代,不管是六岁的小孩子还是六十岁的老年人,都知道差利这一个小人物。
  卓别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刻苦奋斗的结果。(《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3b/c26)

10)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冰心《母爱》H1/c22)

五)引证头(quote or cite as proof or evidence):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别人的诗句(verse )或是成语(idiom)、谚语(proverb)、典故(allusion;literary quotation)等,这能像开门见山的方法那样,很快进入本题(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由于所引证的诗句、谚语是大家熟悉的,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证的诗句、谚语是前人经过高度概括(generalize)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哲理性 (philosophic theory),引证过来,能增加文章的哲理性等等。

  例如:

1)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诗。
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华山一游。《游九华山》
  
  这是引证诗句开头的。


2)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农谚真是神,去年中秋节的晚上,月亮被云彩遮得严严实实!爸爸就说了这句谚语,还说来年的元宵节会下雪。我听了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因为我最爱观灯,惟恐元宵节的灯会被“雪”搅散了。谁知道这次元宵节虽下了雪,灯会却更热闹,我倒看到了一次雪里灯的奇景。《观灯》

  这篇文章就是引证谚语来开头的。

  这类开头是多样化的,可以引证诗句、谚语、歌词,也可以引证小故事。但是,这些引证都必须要有选择,要能与文章的内容有联系,能总括全文,或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点醒题目。否则,胡乱引证,与文章的内容不沾边,那就不好了。


3)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濛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団大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胡适《追悼志摩》)

4)尝听见中国一句古话道:“开卷有益”。
  这话是对的吗?大大的不见得!开到不好的卷,反而有非常的坏处。错误的,不正确的知识,比毒药还要厉害。毒药不过毒坏人的身体,坏书简直毒坏人的心灵。一包毒药不过害死一两个人,一本坏书可以害死无数的人。
  所以有“知识责任的人,不只是盲目的劝人读书,而且要教人读好书--标准的书。(罗家伦《读标准的书,写负责的文字》)

5)记得法国作家曹拉的约翰戈东之四时(Quatre journée s de Jean Gourdon)曾以人之一生比为年之四季,我觉得很有意味;虽然这个譬喻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说过了,但芳草夕阳,永为新鲜诗料,好譬喻又何嫌于重复呢?(苏雪林《青春》)

6)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可靠的材料是目睹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H3/c3)



六)议论头(comment):

  文章的开头先提出一个话题 (subject of a talk),进行议论或陈述,然后引出文章想写的人或事,这也是常见的开头方法。不过,议论的观点要紧紧扣住文章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也不可以太长,应尽快地引入本事的记述。

  例如:

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  不幸。
  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俄国、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这个开头用了充满概括力量的议论,接着进入作品的主要事件--家庭纠纷。


2)每个人都有烦恼,这话说得不假。
  我是个“快乐王子”,整天在家里又是唱又是跳,不时还做些使人发笑的恶作剧,家里人都说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调皮”,像一个“小天使”。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我已经是高年纪的学生了。那些烦恼的事像事先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向我袭来。
   “何力,你卷子怎么没作完?”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地叫着。《我的烦恼》


  “每个人都有烦恼”便是议论,并且有一定的概括性。接着,文章叙述原为“快乐王子”的他,到了高年级,为了升学,作业多,负担重,烦恼丛生,“快乐王子”再也不快乐了。


3)春天给大地带来生机,万物都已经长出来了,小草从地里破土而出,花枝长满嫩枝,冬眠的动物也渐渐苏醒,从自己的巢里出来迎接春天。
  我们也在迎接春天。上星期六,老师布置了一道有趣的作业,叫我们仔细观察,把象征着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找春天》

  “春天给大地带来生机,万物都已经长出来了”也是议论式的开头,但不是论断性的,而是描述性的,是描述性的议论。可见,议论式开头也是多种多样的。

4)“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苏雪林《秃的梧桐》)

5)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个人! (唐德刚《胡适杂忆》)

6)听说一切诗人的性情总是奇奇怪怪,不可捉摸的,诗人朱湘所给于我的印象也始终是神秘两个字。天才是疯癫,我想这话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
  记得民国19年我到安庆大学教书,……(苏雪林《我所见于诗人朱湘者》)

7)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朱自清《沉默》)





作文能不能“手把手”地教?





作文能不能“手把手”地教?

卜之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开始就错了?如何解“作文之难”?


  “文无定法”并不等于“无为而治”,作文教学有章可循。


  在起步阶段,“手把手”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事实上,这个标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困扰我国语文教育界多年的老话题:作文应该怎样教?


  提起作文,怎一个“难”字了得?可叶圣陶老先生却认为作文如同说话般简单。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


  日前召开的“手把手教作文研讨会上”,专家们聚在一起,又一次讨论了作文之“难”。他们认为,造成作文难、教作文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来为了应试而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思想已严重扭曲了作文的本来面目。我们的作文教学日益忽略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一心扑在对应试技巧的机械强化上,使本应鲜活的作文指导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为了得高分,学生不敢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不高尚;学生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唯恐肤浅、片面;学生不敢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唯恐太幼稚。所以我们看到的作文中充斥着矫情、模式化的表述和成人化的语言,丝毫感觉不到学生自我的存在。正如一位老语文教育工作者感慨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指导也许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所喜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表述,开始回到作文本身。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标把对学生自我需求的挖掘、自信心的培养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确立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一些类似于北京景山学校写“放胆文”实验的作文教改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充分吸纳各地新课改先进经验的同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一个新的作文品牌图书“手把手教作文”诞生了。


  这个作文品牌的核心理念是“我想、我写、我读”。“我想”是指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首先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只有想写了,才有可能写好。“我写”则是指在习作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我的核心地位,是学生自己写自己,而不是学生揣摩着老师或家长的想法写他人眼中的世界。只有“我”主导了“写”,才有可能说真话、表真情。“我读”实际上不只是指读一种形式,它是在倡导习作完成后的交流、分享、修改等递延行为。


  这个作文品牌首先要研究的不是作文怎样教的问题,它首先要关注作文到底应该怎样学。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我们以往的作文指导只重视对范文的选评赏析,注重对结果的模仿,忽略了对写作准备和写作过程的指导。实际上,学生更需要一种对过程的学习感悟。注重过程应该是“手把手教作文”的首要特点,它需要对全程细节的持续关注,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第一时间的跟踪反馈,更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学生作文。


  写作是门学问,中小学只是启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新课标的要求,这个品牌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属于起步状态下的作文教与学——所以该品牌强调“手把手”。教作文有许多方面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应该像中医、武术、戏剧这些中华民族的国粹一样手把手地去教,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指导作文,学生在习作中就会无病呻吟,甚至指鹿为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在习作中描绘出其多姿多彩的生活,优秀的范文也应该让学生能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产生某种层面的共鸣,直至影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和生活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动性正是这个品牌的特点之一。


  这个作文品牌的出现不可能终结教育界对“作文应该怎样教”的探讨,但是“手把手地教”作文作为对新课标理念的大胆实践,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这样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9日第5版

作文创新教学摭谈(转载)



作文创新教学摭谈
chengo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二、材料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如《事事关心》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论点。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四、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如一篇习作这样写“母亲教育我读书”:“你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爸不能跟你一辈子,能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自己的路要自己闯。”这段话就较实在,真实地摄取了生活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是语言创新的又一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写作的方法:立意、选材、思维训练




写作的方法

  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谓“文无定法”、“人不同艺,文不同法”。但是,既然它是一种学问,也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

1. 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所谓主题,不是作者在文章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这在记叙文里叫做中心思想,它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中心的;在议论文里叫做中心论点,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通过逻辑论证来阐明道理,以理服人。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材、结构、语言、表达,都要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所以,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决定的因素在于立意是否正确。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他强调的“意”,即立意。文章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犹如一盘散沙,一批文字的堆砌。因此,写文章时,首先要立意,这就叫“意在笔先”。有些学生往往看到题目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边写边立意,其结果势必混乱,不成文章。

  立意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首先是“正确”,即立意必须有积极意义。有的学生写文章总认为立意正确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明显错误固然不多,似是而非的则十分普遍。例如《吃一堑,长一智》一题:

立意1 吃一堑,长一智,说明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立意2 吃一堑就能长一智,多受挫折,多长智慧。

  这两个立意,初看似乎还可,仔细分析都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

立意1的错误,强调“在所难免”,没突出“长一智”,势必起了消极的作用;立意2的错误,似乎挫折越多,智慧越长,这就既忽视了挫折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又宣传了“智慧靠挫折而来”的错误观点。

  立意正确,这仅仅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立意的“深”和“新”,更是文章优秀的关键。所谓“深”,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透辟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能使读者深受启示、深受教育的,或者能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的思想光辉的,又或者是提出了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等等。所谓“新”,就是文章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提出的观点不是人们熟知、说滥了的,而是耳目一新并能使读者产生新的感受、新的联想的。例如《谈谈武侠小说热》一题,如果立意为“武侠小说多看没意思,会产生消极作用”,或者“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等等,虽然立意是正确的,却意义一般,也谈不上新。如果立意是从武侠小说热“ 看读者的知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出“‘热’必然会转‘冷’”,这样的立意就显得深刻而有新意的。

  好的立意必须鲜明、集中。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必须明朗,旗帜必须鲜明。

  主题不集中、不鲜明,这是学生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有的人总想多讲些,“全面”些,结果或面面俱到说不透,或噜苏重复讲不清。意多文必乱。

  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往往有这样几种:

第一,动笔时立意未定,想写的内容不多,结果信手写来,头绪纷繁,主旨不清;
第二,对立意把握不住,结果若即若离,有的干脆离题万里;
第三,材料过多,不忍割爱,主题被材料所淹没。

  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


2. 选材

  有一句俗话,叫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材料,有素材与题材两种。凡是进入作者视野并被其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都称作素材。素材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直接写进文章。题材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后,可以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受主题的支配,反过来为主题服务。

  写作的素材都是靠作者在长期的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逐步积累起来的。鲁迅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他还说过:“对于任何事物,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这些都是极重要的经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班级的光荣》,同一个班级学生写,有的总感到“缺乏材料,没啥可写”,有的却材料丰富,任其剪裁。这是什么道理呢差距在于前者不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者对生活观察得不细、体验得不深;后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生活只停留在思考、记忆上是不够的,还要养成手勤多记的习惯,建立必要的“材料手册”、“写作笔记”。著名作家茅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在一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应用。这是积累材料的宝贵经验。

  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接着就要鉴别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虚假的材料剔除,将真实的材料留下。真实,是写作之本。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服人。有位身患残疾的同学在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说道:“……她(同桌同学)待我胜似亲姐妹。她普通细微的一举一动却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疾病夺去了我躯体的近四分之一,可是夺不走我在集体中享有的幸福,夺不走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权利,更夺不去我胸膛中一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事,真挚感人。同样的题目,另一位同学写自己的一位跛腿的同桌,说他身残志不残,班级大扫除总是抢在前头,每当看到他那埋头劳动的身影时,总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这篇文章并不真实。尽管跛腿同学是有的,但大扫除并没有抢在前头,更不见作者“热泪盈眶”过,因此这样的文章不可取。

  对材料仅仅鉴别真伪是不够的,因此大量的材料虽然都是真的,但有些是极平常的,有些是根本无用的。因此,对材料要严格选择,要去粗取精。

  首先,要围绕主题选材。凡能突出主题、烘托主题的材料,应该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则毫不可惜地删去。

  其次,要选典型的材料,即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只有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才能表现出新鲜、活跃的思想。那些人家早已用滥了陈旧材料,切忌使用。


3. 思维训练

  练习写作,要进行思维训练。有发散思维,有集合思维,有求异思维,有逆向思维等等。我们平时练习,可以一个题目,多种思维,进行比较。例如:以《照相的启示》为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思维:

1 “照相”给人的是外表,不能揭示人的心灵,从而论述外表美与心灵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照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照。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背后的,有仰角,有俯角,从而论述我们看社会、看生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乃至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也应多角度的分析,不要一点论。

3 “照相”应选择最佳摄影点,才能照得最美,从而论述我们在“赌场的建设”中,做任何事,也应选择最佳方案,讲究效益,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物力的作用。

4 有的“照相”弄虚作假,欺骗他人,从而论述提倡实事求是,揭露某种虚伪、浮夸的作风。

5 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留下许多照片,反映了人的一生经历,从而论述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写下一部怎样的历史。

6 有的人喜欢照相,有的人不喜欢照相,有的喜欢在照相中突出自己,有的人总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工作,从而论述怎样评价一个人业余爱好,或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提倡一辈子甘当“老黄牛”的精神。

7 有的照相珍贵地记录了某一个历史事实,有的照片成了某一人物的罪证,从而抒发赞颂或义愤之情。

8 有的杂志的封面尽是些卖弄风骚的“美女”,有些杂志一蜂而上健美女郎的身影,从而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思维训练,所化的时间不太多,收到的效果却比较显著。


(选辑自:陈文高:《中学语文学习方法和研究》)




写作的方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




一、 正确审题立意

  动笔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立意,因为审题立意正确,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而一部分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匆匆看题,不明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审题立意不过关,便草率作文,使得作文出现:

1)观点基本正确,但认识不深刻,浮于表面。
2)观点一半对,一半又不对,部分偏题。
3)观点完全错误,或完全离题,顾左右而言他。

  例如2003年的高级华文考试,作文第三题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好老师》。这个题目,以下两种写法都会被接受:
1)描述一位你心目中特别指定的好老师(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2)说明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以记叙和论说为主)

  但是,却有考生不作深入的判断,一位所有“教”自己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结果,出现了以“爷爷”、“爸爸”、“妈妈”等亲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作文。这样的审题结果,除了表达上或许可以照旧打分以外,内容恐怕最高不会超过2下等级。
  
  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学生:
1)只看到材料中的某句话便作文章,使审题出现偏差;
2)不看清题目的真正意图,以致改变话题的题意;
3)另起炉灶,南辕北辙,以致完全离题。

  为了防止类似的毛病,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四个“什么”:
1)作文的材料说了什么?
2)材料和题目的主旨是什么?
3)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4)我的立意是什么?

  如果这四层意思都明白了,弄懂了,心中都有数了,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动笔作文。这道工序要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话题的实质,使立意正确。虽然审题过关了,但大多数作文还是流于平淡,落于俗套,没有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好,可以从几个角度开掘出去:
3)前人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
4)前人虽有言,再换角度发;
5)前人虽有发,反其意而发;
6)前人虽有发,再剥三层皮。扣住材料来表现主题,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老师可以用模拟试题中的作文题,让学生口头谈自己的立意,老师发现错误或不当之处,就可及时加以纠正。

  我们还是以刚才那道题目为例。从题目的要求来看,只要说明/描叙好老师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材料的范围很广,似乎什么都可以写,考生就很容易写得杂乱,浮于表面,主题收不拢;而题目的意图却是希望考生面对自己熟悉的老师时,他是如何取舍好和坏的,又是如何设定自己的标准的。为此考生的作文角度尤其重要,他可以大题小做,找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比如谈“上课”,这位好老师如何的与别人不同;比如谈“下课后”,这位好老师如何与学生交流;比如谈“人格修养”上,这位好老师如何感染学生;比如谈“为人处事”,这位好老师曾经有过什么样令人难忘的表现;等等等。可惜有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永远都停留在对一般老师的描述上,思考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举例不够新颖,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例。我们一定要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阶段和要求,来选择我所需要的那部分。作文就像挖一口深井,我们得把它挖深、挖透。


二、 恰切选材、剪材

  选材犹如做衣服,选用什么颜色、质地的布料、剪成怎样的款式,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在浩如烟海的材料面前,到底选用哪些,大前提首先是与话题有关的;其次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再次是比较典型的,最好是有时代特点的,如焦点、热点问题;最后要尽量选那些涉及面较广泛的,(不要总是局限在学生和学校的范围内,)从家庭到集体乃至国家;从古到今,从新加坡到外国;从生活到政治、商贸、军事和外交,等等,这些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纳入我们作文的视野,而且说得具体一点,以避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的现象,避免使用虚假的、雷同的、抄袭的材料,以致形成一种可拍的定势思维。

  当然,材料选得新颖、独特、有代表性,文章就可能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因为材料是最能反映观点的。材料选得恰当,就可以充分说明文章的观点;反之,材料就证明不了观点或者不能全面地阐述中心。为了使作文有好材料,平时可以采取各种途径来获得:


1)多阅读报刊杂志,看影视媒体的文化节目,关心国内外大事;
2)做生活的有心人,耳闻目睹,积累自己生活中的素材,“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
3)多观察,多思考,揣摩材料背后所引发的意义和所包含的哲理。
4)同一则材料,设想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用来阐明哪些不同的观点。

  这样我们就能将自己掌握的材料用活、用对,用得恰倒好处。
  

三、 巧妙布局谋篇

  选材、剪材都完成了,还得想方设法把它们串联起来,放在恰切的位置上,使松散的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这时就必须巧妙布局谋篇。

  考生往往不太注意这一点,对题目不作深入思考;开头、结尾不精彩,中间的排布不合理;段与段的衔接也不够连贯;文章条理性不强,结构也就不紧凑不完整,这样就会使文章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主题也不会很突出。

  一篇好文章一定要讲究如何突出主题,如何使开头、结尾显得精彩,使中间的排布较为合理,如何使段与段、层与层相连贯,使整个文章也表现出井然有序、结构完整的特点来。显而易见,不同的体裁对内容的安排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相通的。


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开头要极其精彩,要像凤头一样,引人入胜。三言两语,以简短的话语很快切入话题,先声夺人;切忌拖沓冗长,绕了半天圈子,才说到话题。为了精彩,可以引用诗句、名言入题;可以用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格来点缀;可以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总之是让老师尽快明白你的写作意图,愿意愉快地阅读下去。

  第二,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最重要的,它应该像猪肚,能容纳许多事例和道理。因此要考虑哪些材料、哪些道理该放置何处,中间怎样过度,连缀起来,更能体现中心等问题;同时还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来考虑。在段落的安排上,要尽量注意材料的详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等问题,议论文每段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不出现头重脚轻或脚重头轻的情况;总体照应,巧妙过渡,使文章的结构匀称,看起来象模象样。为了把中间部分垫厚实,达到主题深刻透彻的目的,议论文的段落之间可以如此安排:

1)从原因说到结果,或从结果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
2)从个别事例分析一般规律,或从一般规律剖析特殊例子。
3)从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4)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使主题得以论证。 
5)围绕一个观点,同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这样的文章一定能将主题挖深挖透,使内容丰富。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三段式: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一段特长。可以将中间部分分成几段来写,让人一目了然,明白你的写作意图和重点所在就行。

  第三,作文的结尾,要象豹尾,适可而止;我们可以像音乐家的指挥棒,戛然而止,也可以前呼后应,可以总结发出号召,可以引申点拨卒章显志,还可以补充说明;凡此种种,只要合适,皆可为我所用。我们可以仿写典范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如《风景谈》、《故都的秋》、《天山景物记》、《我的空中楼阁》、《春》、《荷塘月色》,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富有特色,仿写它们,一定会大有收获。(这些文章网络上都可以轻易的找到,在搜索栏键入相关题目即可)


四、 行文准确流畅自然

  有些作文语言平铺直叙,或累赘冗长,或枯燥乏味,或言之无物,这都不是好的语言。在行文上,首先应力求准确,文句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再追求流畅自然的风格。做到文通字顺,语言自然而不做作,且简明连贯得体;描写具体而形象,叙事简洁生动,议论雄辩有力,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语言。当然,在通顺的基础上,能文采飞扬,如行云如流水,就更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选辑自广州市育才中学:周冬莲《高考话题作文反思》)

详略得当(转载)

详略得当

  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要用许多材料,但对于所选取的材料,并不是一视同仁平分秋色的描写,去议论去记叙,否则就会变成流水帐

  训练目标:详略得当是中学生写作文颇感头疼的问题,我们训练的目标是我们在谋篇布局、安排材料时,要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设计,确定哪些内容该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

  训练方法:因为详略问题是困扰中学生朋友们的老大难,所以我们将特别细致地分清哪些该详,哪些该略。

  其实,这只有一个原则可以遵守: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的便是次要材料,该略写。

  记叙描写时,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就该写略写。有些文章采用总叙,分叙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总叙应详写,其他的方面就应略写。

  议论文以论理为主,目的在阐明某种道理宣扬某种主张,所以,议论部分应详写。

  详写的地步是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炼,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

求真——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转载)




求真——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


提要: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本文试从“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入手,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教学方法,并提出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真实的写作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已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 规范命题的范围

  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 让学生自由命题

  在小学也不妨试试“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由北京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与《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举办的作文大赛,与程式化的语文教育相对应的“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成为出发点,它对体裁、题材、风格都不作要求,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华的都可以写,尤其鼓励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中学生有新概念作文,小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概念作文,自己命题,写出真实的感受。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杭州教育》第11期 2000年
《福建教育》第10期 1999年
《语文教学之友》第7期 第11期 2000年
《从作文选题看作文教学改革》 1999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012班 14号 陈涛

结尾的急智(转载)

结尾的急智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者亦然要讲究收束尾结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鼓舞。

  训练目标: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考试的急智作文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才算是起到了预期的结果。

  训练方法:记叙文的结尾,要做到既是文章的终点又是文章的起点,是“豹尾”是“撞钟”是“如截奔马”是“出人意外”是“临去秋波那一转”,但又有哪些急智办法去应急呢?

  归纳小结:如果你认为读者对你所写的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这时的你不妨采用这种方法收尾,但行文一定要用语简洁,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刻舟记》的最后一段,就是很好的例证。

  篇末点题:这类结尾,常常会引起读者的思索,如峻青的《秋色赋》的结尾: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照应开头:这种作法对中学生朋友们最为适合,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这样照应一下的话,效果会好得多,得的分也自然会高。

  含蓄结尾法:这种结尾往往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这种结尾,有形象,促思索,激联想意无穷。

  象征手法结尾,给人以隽永的启示,用启示性向哲理阐发结尾,用含蓄蕴藉的形象结尾,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说明文的结尾,也是大有讲究的,对于一般的考生而言,要想在短时期内写好文章的结尾,当属急智。

  说明文结尾方法也有很多:如自然结尾法。这类结尾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绝不拖泥带水,如歌尽曲止,说完就停。

  归纳结尾法:如果你在作文时,发现你所说明的对象虽然进行了一大通的说明和阐释,但为了让读者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就将主要的要点说一遍,这类方法能让读者牢牢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和精华,而且显示出文章章法上的严密性。

  存疑结尾法:认识的领域是无穷尽的,你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些问题也不是你的知识水平所能解决的,这时,你就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反过来会证明你所说明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如《海水奥秘初探》的结尾:海水里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呢?我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住了。这次对海水奥秘的初探,使我长了知识,开了眼界,我暗下了决心做一个探索海水秘密的人。

  补充结尾法:写说明文时,有时为了以全补偏,以反补正,以大补小,以虚补实,就采取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因为,它能使文章更趋于全面,完整,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光彩。

  议论文的结尾一般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居多,当然这并不是说议论的结尾只能用这种方法,其他的方法也是用得比较多,这时我们着重谈一谈被中学生朋友们所忽视的结尾方法。

  一是号召法: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就会达到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的神奇效果,而且作文显得格外有气势,有大将之气度。这种文章一般是那些为树立新风尚、新气象、新精神和某种活动时,使用得较多。

  二是抒情法:议论文的结尾用这种议论的抒情结尾,会让人击节而叹,情为之所动。这样的文章才能得高分。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方法仅仅供中学生朋友参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这样说来善莫大焉。



摘自龙之脊网上书店


开头急智(转载)

开头急智

  开头在文章中的位置有如门户,它对于中心的提炼与深化,结构的完整,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第一印象,好与坏,对于文章相当重要。 

 训练目标: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心里紧张之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国内外有许多名家对开头都很重视,有人认为一篇文章的好开头应是“凤头”,高尔基更是说过:“开头第一句话困难重重,好像音乐里的定调子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连名家都要好长的时间,何况我们学生。同时,考试时间很短,不可能给你“深思”,所以你得在较短的时间里去“熟虑”。


  对于作文而言,开头一定要新颖。如果开头千篇一律老腔调,老面孔,教人看了乏味,生厌。怎样才能力避这种不利的局面呢?这就要求我们小小的作者们善于独创,从最细微的事情里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鲜的玩艺,那么,你将这种玩艺用在开头上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有真情,开头最忌虚情假意,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用真情实感去开头,以情感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开头还要真实,最忌虚假,矫揉造作,没有必要故作夸张,也没有必要人为地惊讶莫名。

  训练方法:开头的方法很多,前人所谓正起、反起、翻起、陪起、提纲起、设问起、比喻起、引古语起等。

  但无论何种开头,都应做到:

①点明题旨,说明动机。这类开头,往往开门见山,或点明题旨,或交代背景,或说明动机,这类开头只有几个字可以概括,审题要准,入题要快。

②设置悬念,吊足别人胃口。这类开头,设置疑团让读者费脑筋去猜测,增加了作文的神秘性,让读者看了你的开头之后,就想再往下看去。

  以象征联想,寄寓深意,用这种方法开头,往往会拓开思路,使文章的含义深远,给人以启迪,以深思。 

  引语入题,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说故事,或设比。这种方法可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有访古探幽之效。 

  在考试时,无论你选择何种开头方法,首先得与文题相符,你不得为了奇、立、新,突出而离题万里。在扣紧题旨的前提下,再大做文章。



摘自龙之脊网上书店


常用的8种修辞格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写作模板(转载)




写作模板


提纲式作文

1. 对立观点式
  A.有人认为X 是好事,赞成X, 为什么?
  B. 有人认为X 是坏事, 反对X,为什么?
  C.我的看法。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of the idea of doing X. They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支持X 的第一个原因。They also argue that 支持X 的另一个原因。

 However, other people stand on a different ground. They consider it harmful to do X. They firmly point out that 反对X 的第一个理由。 An example can give the details of this argument: 一个例子。

 There is some truth in both arguments. But I think the advantages of X over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negative effects it might bring about, X also may X 的有一个坏处。


2. 批驳观点式

  A.一个错误观点。
  B. 我不同意。

 Many people argue that 错误观点。By saying that, they mean 对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解释。An example they have presented is that 一个例子。(According to a survey performed by X on a group of Y, almost 80% of them 赞成这个错误观点或者受到这个错误观点的影响)。

 There might be some element of truth in these people’s belief. But if we consider it in depth, we will feel no reservation to conclude that 与错误观点相反的观点。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以下参照辩论文的议论文写法)。


3. 社会问题(现象)式

  A.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
  B. 产生的原因
  C.对社会和我们生活的影响
  D. 如何杜绝。(如果是问题的话)
  E. 前景的预测。

 Nowadays, there exist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economic/environmental problem. (X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public). According to a survey, 调查内容说明这种现象的情况。(或者是一个例子)。

 There are a couple of reasons booming this problem/phenomenon. 下面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

 X has caused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our daily life, which has been articula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

 A dozen of measures are supposed to take to prevent X from bringing us more harm. 参照辩论式议论文的写法。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s, I can easily forecast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



写作模板——图表式作文

  It is obvious in the graphic/table that the rate/number/amount of Y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It has gone up/grown/fallen/dropp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as X varies). At the point of X1, Y reaches its peak value of …(多少).

  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is change? Mainly there are … (多少) reasons behind the situation reflected in the graphic/table. First of all, …(第一个原因). More importantly, …(第二个原因). Most important of all, …(第三个原因).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s, we have enough reason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near future. The trend described in the graphic/table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a long time (if necessary measures are not taken括号里的使用于那些不太好的变化趋势).



写作模板——辩论式议论文

模版1
 Some people believe (argue, recognize, think) that 观点1. But other people take an opposite side.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观点2. As for me, I agree to the former/latter idea.

There are a dozen of reasons behind my belief. First of all, 论据1.
More importantly, 论据2.
Most important of all, 论据3.
In summary,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版2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观点1, 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 论据1.
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论据3.
To conclude, 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模版3
 There is no consensus of opinions among people about X(争论的焦点)。Some people are of the view that 观点1,while others take an opposite side, firmly believing that 观点2。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notion is preferable in many senses. The reasons are obvious.

First of all, 论据1。
Furthermore, 论据2。
Among all of the supporting evidences, one is the strongest. That is, 论据3。
A natural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is that总结观点。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
或 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浅谈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写作技巧(转载)



浅谈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写作技巧

  从小就特别喜欢诗词名句。想起来,不得不感激命运之神的眷顾,使我似乎与生俱来地对文学、对书籍有着莫名的极大兴趣,于是,我便有机会在诗中、在书中看到了更美好的世界,更丰富的人生。

  中学时候,印象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在落红如雨的季节,在柳绒莺梭勤来勤往的春日,静静地坐在窗前,安详地躺在唐风宋韵里,一篙便从周邦彦的烟柳长提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在唐代的佩环、宋代的衣裙中轻灵飞动……这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致啊。其实,并非我故意卖弄,只是在很多人问我如何学好语文的时候,我都微笑着套用了卖油翁的一句话:无他,但兴趣耳。有兴趣,方可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勤积累。

  说到语文,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之”,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呢?其实,我们在谈及语文的时候,往往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语文其实是一门语言,而写作不过是说话,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向生活学习。话虽这样说,但语文究竟是要怎么学呢?我认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勤积累。

  一、读记看写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拥有深厚的功底特别重要。那么这深厚的功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积累中来。尤其是在写作时,更需要一定的材料积累,这样联想才能有着落,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内容充实、理论与材料相联系。所谓勤积累,也就是包括这四个方面:多读、多记、多看、多写。

  (一)多 读

  首先是多读,读什么呢?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学生,我们广泛涉猎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看报了。读书,要涉及到各个方面,正如鲁迅先生那句经典的比喻所说的,大家读书要像蜜蜂,不但要辛勤地采蜜,还要多方汲取,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紧叮在一处是绝对不行的。王蒙说,作家要学者化,也是这个道理。文科的同学要多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锻炼自己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理科的同学也要多了解人文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的底蕴。在知识体系高度分化、又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以提高素质,善于归纳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善于推广联想,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般说来,我会把大本头的名著放在假期去读,一方面是因为平时的空闲时间太少,不允许我们用很多的精力来钻研这个;另一方面,假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体会书中的精华。平时我就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一本高品位的杂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美感,还有心灵的愉悦和启迪、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在我看来,《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都是很不错的杂志,《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语文报》都是很好的报纸,我基本上是每期必读。另外,还有当今的一些散文和小品文,如余秋雨、刘墉、乔叶、史铁生、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称之为一大金矿也不为过。这些文章,或微微到来、或鞭辟入理、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辞精美,读来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枯燥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文章,既可以调节大脑,又能够陶冶性情,实为人生一大乐事啊!

  读书,不是让你单纯地去读,而是用心去读,必要时还要用手去记。就是说你要做读书笔记,要摘抄。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看到你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都要把他记下来;读书的时候,有什么思索、感悟,对你有什么启发,都要随时地写下来,因为,它们都是一些被称为灵感、或者是思维的火花的东西,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如果你不在此时把他抓住,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记下来之后,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翻,晨读的时候拿来读读,渐渐地,这些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需要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就可以了。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初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去摘抄一些东西,每周上交一次供他检查。老师的政策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习惯却就此保留了下来。以后,凡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什么优美或是有启发性的句子,我总是随时地把他记下来,无论自己的时间有多紧张。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我不记下来,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了,岂不是我的一大损失?于是,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甚至在我紧张的高三生活中也没有放弃过。积少成多,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那么一点点东西,渐渐地变成了一本、两本……到高中毕业, 我已经有了满满四本了。不幸的是,由于这些本子在班里传看,有一本不知流落到那位同学那里,再也找不到了,让我很是为此捶胸顿足了好一阵子。其余的三本我到现在还爱不释手,漂亮的外壳加上里面工整的字迹、充实的内容,记录了我当时点滴的思绪、心血和汗水,我想我真的该它作为一笔财富好好珍藏。当时,有同学和我开玩笑说:“我们班的作文讲评课都快变成你的作文欣赏课了。”高考的时候,我的作文几乎满分,我想这应该都是它的功劳。

  大家可能会问,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读书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感、语文知识、文学素养会提高很多,这不但对你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你的人生观、个人气质、修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一向认为,书中有很美好的世界、丰富的人生。

  (二)多 背

  其次呢,就是要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优美篇章、成语俗语。我高一的时候曾经疯狂的迷恋诗词,摘抄了很多,也背了很多,找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诗歌,古今中外的都有。这段迷恋让我以后用到诗歌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其实,用心去读,诗歌中真的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说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绘、叙事的诗话等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别人没感受的他感受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乐观自信!“此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何等的细腻生动!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想有好的气质,当然了,更现实一点说,如果你想在高考中得到高分,那么,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诗歌。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典故。一方面,有利于你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尽快地把握住文章的历史背景。当然了,如果你确实知道得很多,而且有很幸运的话,极有可能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你本来就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那就更好了。另一方面,有利于你写作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历史典故来做论据,或者是联想的依据,甚至以此来构架你的文章,像2002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之一《昭君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成语俗语。这里的掌握,不是说要你死记硬背,而是在读书作文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做到了这一点,不但使选择题中的那一道考察成语知识的题目迎刃而解,而且对你的作文大有帮助。大家如果读几篇毛泽东的文章,就会发觉他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诗词名句、化用历史典故、活用成语俗语。我自认为,他的文章,抛开政治性不说,但就文学性来讲,可读性就在于此。

  (三)多 看

  再次,要多看,这里的看,就不是指的读书了,而是说,要学会观察。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勇于汲取新知识,还要善于汲取新知识。

  注意观察,这样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有好处,观察什么呢?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小虫、蚂蚁、泥土,总之,天地间的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看到他们,我们就应该想,如果要我来描写它,我该写什么呢?看到一个人,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让我来写他,应该抓住他的什么特点呢?世界上绝对没有相同的人和事,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特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形象地刻画事物的特征。只有我们平时这样想了,这样写了,考试的时候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才可以扩大自己的选材范围,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丰富。

  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从观察生活起步,深入生活,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

  (四)多 写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写,多练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曾经是有的,那时候,不但写日记,还有周记。我喜欢每天晚上坐在台灯下安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那种感觉好像是收藏过去的日子,收藏自己的生命。真的,不是我故意夸大,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不把现有的美好生活好好收藏,任他像用过的纸币、撕下的日历一样被弃,岂不是一大遗憾?  但是现在,进入大学以后,每日似乎都是忙忙碌碌地度过,匆忙得让生活不再从容,让感情不再细腻,我已经很少记日记了,只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才想起来倾诉一下。这真的是我的一大损失。偶尔翻翻以前的日记,当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心中的感觉真的很温馨。可是,如果我不记这些日记呢?当我蹙着眉努力地回想一天、几天、一月、一年甚至十几年来所走过的路,能想起来的,或是认为有意义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很多的日子,都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这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奢侈地享用生命,而不是细细地品味。

  对于中学生来说,记日记对于写作可以产生很重大的影响。首先,日记可以促使你更好地观察生活。当你晚上坐在灯下,准备记下今天发生的你认为很好玩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写不下去了,因为你发觉,你当时并没有仔细观察这件事,你并不清楚其中一些很重要的细节,不能把他写得像你看到的那么有趣。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会渐渐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其次,日记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我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从我的日记中寻找题材,找灵感。你会发觉,如果是写你在日记中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或是仔细描述过的事件,你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地完成你的作文而不费任何力气。在考场上,这可以帮你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即使考场作文用不上那些问题或事件,也没关系,还有你曾经写出的经典的句子也可以用啊。再者,多写日记还可以锻炼你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遣词造句篇

  说到遣词造句,我觉得拥有流畅的朗朗上口的句子是一篇漂亮文章的必要条件。要想写出漂亮的句子,平时就要有意识的练习,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大家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字词联想、意象联想、换句练习、短句拉长、叠句、夸张、特写、拟人、比喻、象征、衬托等方法。我觉得最有效的是换句练习和短句拉长,在其中贯穿其他的方法。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练习。大家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在看到某一事物或正经历某一事情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了另一事物或是另外的与此相关的事情。你应该怎样来描述你这个“想起”时候的心理活动呢?或者说,你将用什么样的过渡来引起你下面将要叙述的事物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把无尽的思念抛进水面的波纹里,让它永远无穷无尽的扩散,一圈一圈地…… 
  记忆的风帆驶进往日的岁月……
  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
  时光的步伐再次将那些散乱的句子带回我的梦里……
  时光的潮水把我推回到今日的沙滩……
  时间匆匆走过,美丽的记忆却从飞驰的岁月中,重新完整地进入我的心中,跌入心灵深入最深的角落……
  记忆的门打开了……
  他的思绪如同泛滥的春水一般……
  ……

  你还能想到什么句子呢?你是不是才发现,原来一个句子可以有如此多种美妙的说法,原来汉语竟然具有如此灵动的表达呢?

  这个例子看似简单,其实就表明了联系遣词造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请千万别小看这种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在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稿中发现了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写了很多句子,但是,这些句子都互不相连,也不成段篇。人们研究了好久都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他的一个朋友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这是托尔斯泰造句用的本子!人们都震惊了。一个著名的大文豪尚且如此重视造句,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学生呢?

  以上,我主要是讲了一下平时应该如何学习语文。接下来呢,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作文在应试方面的一些不算技巧的技巧吧。

  三、应试作文篇

  作文在高考中是重头戏,语文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好坏,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马虎。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材料作文,给学生的发挥空间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那种文体来写,有利于充分展示写作的能力。在高考考场上那种紧张的气氛下,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文呢?平时的功底固然很重要,临场发挥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首先,拿到题目以后,要先进行审题,分析题目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找到题眼,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文章的主题。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一步,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因为作文跑题而败北的。考生要在考场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文题的要求,材料的内容,或生发或引申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意图,并注重思想性和感情性的完美统一,运用一定的方法点化主题、深化主题、强化主题。

  然后列出几种可行的思路,或抒发感情、或编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最后要选择一个自己拿手的、比较有把握写得好的思路,还要综合考虑考试的时间是否充足、思路是否很大众化等因素。尽量避免自己生疏的写法,避免和大家千篇一律的写法。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深入地探讨一下作文的写法。

  (一)文章的题目

  首先要说的当然就是文章的题目了。高考的阅卷老师每天阅卷无数,看得多了,最讨厌的就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如果你能用自己的作文题目一下子抓住老师的眼睛,你就迈出了作文的高分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题目,首先必须是鲜明、新颖的,最好是短小精悍的,如果确实很恰当,稍长一点也没关系。不同体裁的文章题目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记叙文题目可以点明中心,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选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表现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作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必须旗帜鲜明,最好是能在题目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题目可诙谐幽默、可发人深思、可催人警醒,但有一点,必须有力度,不能软绵绵地放在那里,必要时可以加上副标题。你可以运用一些技巧使你的题目看起来能独树一帜,比如运用比喻、对偶、象征、反问、疑问等不同句式或修辞,化用诗词名句、成语俗语等等。

  据总结,好的拟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对偶法:也可以叫并列法,以相关或不相关的并列词语做标题。例如“诚信•人生”、“月•人”、“心诚则灵,心信则裕”等等。

  引用法:直接引用或间接改动现成的诗词、名人名言、名文、歌曲、影视广告等,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引起共鸣。例如“得失寸心知”、“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把根留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爱,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修辞法: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等修辞方法提炼短语俗语做标题。例如“灵魂美丑的试金石”、“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鹤”、“拾起那一枚贝壳”、“做一颗不被磨圆的石子”、“汽车‘吃’什么”等等。

  观点法:直接以文章的观点做标题,多用于议论文。这样可以开诚布公,明确主题,给人以观点明确清晰之感。例如“诚信,万万丢不得”、“诚信——立业之本”、“人,你有良心吗?”等等。

  公式法:借用数学等公式,形式活泼自由,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简单明了,新颖有趣。例如:“XX+XX=快乐”、“1:6的启示”、“1+1>2”等等。

  总的说来,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这就要求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目前引人注目的美伊战争,广州某报曾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个标题就是巧借了辛弃疾的词。

  (二)文章的构思

  然后就是文章的构思,构思讲究精、巧、新,就是要不落俗套,不要走大而化之的中间路线,而是要另辟蹊径。近两年,有很多构思精巧的满分作文,我觉得最妙的应该2001年高考的那篇《患者吴诚信的症断报告书》,另外还有2002年的那篇文言文作文,都是很不错的例子,大家不妨找来看看。

  考场作文要求考生从广阔的生活空间中选材,注重叙述方式和情感表达,向“细”处要“戏”,力求小中见大。

  对于记叙文,要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在简洁的文字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曲折的情节中表现事物的发展,在生动的叙述中渗透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在简洁的文字中”“ 在曲折的情节中”“在生动的叙述中”“两表现”“一渗透”的写作训练方法。考生在文章中要做到“细处要‘戏’”、“平中见奇”。这里的戏就是指文章的意趣、意境、意旨。戏从生活中找来,从品味中悟来,从选择中淘来,从铺叙中得来。在这个时候,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叙事为线索表现人物心态的题目,在选材的时候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自然方便地表达人物的心态体验上。细节点的描述要和心态体验的表达很好地结合,以求波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有时候可以适当地在文章中加点神话传说或是历史典故,这是写作中的味精,它能给文章增添浪漫的色彩和文化的底蕴,使你的文章摇曳生姿。

  (三)议论文的例证

  如果是写议论文,特别要注意论证的有理有据,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文章的例证要具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大的小的、正的反的,要做出一定的比较;要注意有详有略,大家最好是选取一个例子详写,其他的略写。如果在列举事例之后加以合理的推广和联想,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议论文中对比论证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四种方法:

  一是同一事物的今昔对比,主要用以突出变化;

  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对比,主要用以彰显优劣;

  三是与假设的情况作对比,突出现实状态的珍贵或者形势的严峻;

  四是相关事物的对比,突出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可以使你的文章更有力度,更使人信服。需要注意的是,在议论文中,列举了一个或几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之后,要记得来几句简短精炼的议论性文字,对事例所说明的问题进行评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文章的语言

  语言在文章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一般说来,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细致;议论文则要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如果你的文章有很好的语言,即使构思并不是多么的精巧,也一样可以得高分。因为现在高考时实行的“一票肯定制”,就是说只要你的文章在某一方面很是突出,其他方面即使只是一般,也可以因此得到很高的分数。怎样才能使你的语言能打动人呢?除了我在前面讲过的平时要多练习遣词造句之外,考场上也要注意运用多种技巧。比如,多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俗语,妙用成语,议论文善于运用设问、疑问、反问、排比、对比等多种句式,记叙文巧用明喻、暗喻、拟人、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方式。如果这些你都不会用,那也没关系,如果你喜欢唱歌,那就用歌词吧;如果你喜欢看电影,那就引用经典电影的经典台词吧;如果你很新潮,你就多用一些时尚词汇吧……仔细想想,其实我们的语言真的是摇曳生姿的。

  但是,我所说得这么多语言的修饰,并不是要你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使用,这样一来,整个文章一定会显得杂乱无章、华而不实,难免有堆砌之嫌。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注意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哦。

  我们需要生动,但生动与写得质朴清新、浅显通俗并不矛盾,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铸就了千古绝唱,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用极其普通的语言倾倒了多少海外游子,关键是看你擅长于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你的文章适合用哪种风格。

  我们讲了文章的审题、拟题、构思,还有语言,最后要注意的是什么呢?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那就是作文卷面的整洁。这可是影响老师心情的大问题哦。大家的字不一定要像书法家那样写得很好,但是一定要整洁,让老师看出你很认真、很细致,这样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够写得赏心悦目,那就更好,无形中可以让你的作文高出几分啊。

  四、客观题篇

  语文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前面的客观题中像拼音、成语运用、修改病句等等,在高三的时候,老师一般会集中时间对每个专题进行训练,我想,只要大家平时上课的时候多注意掌握生字词,稍稍用一下心就可以了。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不过,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我们通常有三轮复习。在第一轮,通常采取大面积撒网的方法,把所有可能考到的考点、知识、常见题型全都复习一遍,通过背诵、做题、巩固等方法,做相对比较粗略一点的复习,但是有利于对考试的总体把握;第二轮复习则主要是通过做题来完成的,包括高考真题、模拟试题等等,采取题海战术,检验并强化第一轮复习的效果,同时,在此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第三轮的复习,主要是翻看做过的题目,特别是注意以前做错的题目,查缺补漏,有重点地记忆。这样的复习思路对于所有语文客观题的备考都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像我上面提到的拼音、成语和病句等题型。

  五、阅读理解篇

  高考的阅读理解,无非就是三篇文章。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一下文言文阅读、科技说明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看起来很难,其实多读多练就不可怕啦。实际上我上面就提到过关于文言文的提高方法。我一直觉得,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都是很经典的,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大都文辞优美,韵律迷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就特别喜欢。高中时候的早读课,如果是读语文,我有至少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读文言文上了,觉得真的是一种享受,可谓篇篇华美,句句动人。对于一些基础不是太好的同学,可以先对照注释和老师的讲解来读,分析词义、句式,理解是第一步的;然后就可以抛开这些条条框框,纯粹地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来。其实,古代书生读书,大都摇头晃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呵呵。这样一读,不但可以无形中牢固地记住一些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还可以熟悉一些固定句式,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很强烈的语感,考试时候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一个词的用法和含义。

  在考场上,要提醒自己,遇上意思看不明白的词句,可从三方面去努力:一看有无通假;二看有否省略;三看要想想该词在课文中作什么解释,更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这里缺什么意思。这时,你就会发现语感和平时所记的固定句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二)科技说明文

  高考科技说明文是令很多考生尤其是文科生头疼的题目。我觉得,解答高考科技说明文的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思维要迅速灵活,要能迅速地抓住和理解文章中所提出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二是认清题目的要求,能够正确地分析设题的角度与意图,排除干扰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等。(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故意诱骗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这需要我们在考试过程中特别注意。

  科技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我在考试中常用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从我自己的备考和高考经验来看,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常犯以下几种类型的思维错误:以偏概全,偷梁换柱,超前肯定,不合因果,指代不明。鉴于篇幅的关系,我没有办法详细举例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细细体会。

  (三)现代文

  对于现代文阅读,我一直信奉的还是那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常情况下,我是先看一遍文章,基本掌握文章的大意,掌握文中较明显的写作特点;然后看一遍题目,再有针对性地精读一遍文章,特别留意与问题有关的部分,确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中心思想或是象征意义,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再看第三遍的时候,就是做题目了,选择性地看,联系上下文的语境,通过前两遍阅读对文章的把握和第三遍对题目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一般情况下,题目中总会给你一些提示,让你知道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说你必须要认真地审题,一定要看清楚题目所问的到底是什么,防止出现因看错题目而丢分的失误。如果遇到一些不很明确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再读一遍文章,认真仔细地读,慢慢地,答案就会在你眼前浮现出来了。这种方法很适合我,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也与大家各自的文学素质和很强的语感有关,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我建议大家试一试,或许会很有用哦。

  另外,现代文阅读如果考很长文章,有时候可能需要我们分析一下各类文体的行文特点及结构,尤其是做议论文的时候。其实,文章无论长短,结构及写法总是那么几种。以议论文为例,按写作目的分有立论、驳论、评论。论证结构按立论为例,它包括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在分析问题中,又有按并列、总分、递进、对照等结构来展开议论的,其中递进又分顺递和转递两种。论证方法有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证、喻证、例证及归纳论证。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理论论据(马列原理、科学原理、名言、格言、谚语等)。结构搞清了,再长的文章,其行文脉络也就清楚了,看清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后再做小题目,其正确率就高多了。

  六、结 语

  我在这里主要是说了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先是讲了平时我们如何学习语文,谈到了勤于积累的四个方面,就是要多读、多记、多看、多写;然后是讲了关于科技说明文和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应试的小小技巧,重点讲的是作文。

  对于高考,总体而言,试卷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每年高考的些许变动,我们总是能或多或少的感触到一些命题的思想,那就是语文的能力和素养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命题方向。其实,能力与知识并不矛盾,没有知识,能力就无法体现;而能力又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仅仅去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仅仅记下几个成语,认识几个汉字拼音,有时候,即使对应试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有些知识会隐藏在能力题中考察学生。比如新增加的诗歌鉴赏题目,就不仅要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还要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的主旨、风格和意境,于是,我们不仅要了解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还要了解古道西风、叶落雁啼、红叶黄花、芭蕉秋雨、子规啼血和青鸟探看……

  有些高考命题的老师也指出,现在试卷思维容量比较大,文字表述多,其主旨是在看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阅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能力,大量简单练习的作用不大,还是要找出学生在思维上的缺陷。

  因此,对于这种命题的趋势而言,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是我之所以花费如此大的篇幅讲述多读多记多看多写的原因。

  起初,我并没有想过要写这样的稿子,一则功课繁重,活动又多,整日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二则写好文章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是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只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太多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历和真真切切的感受,要一吐为快。希望我能用这支饱蘸着自己内心最真挚、最浓烈感情的笔,带给千千万万试图挤过独木桥的学子们一点启发、一点思索吧。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是的,生命的美丽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所经历的那一段历程。高中生活尤其是高考是你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珍惜它,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会是你今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因为,你会发现,你从中得到了远远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追求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孜孜以求的一生,本来就是一支动听的歌。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我认为,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点就是广泛地涉猎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作文的话说了很多,路,就在脚下,怎么去走,还是要自己摸索。